对假冒3C认证行为必须重拳出击
2025-07-03 16:16:38? ?来源:东南网 责任编辑: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|
“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、3C标识不清晰、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”,民航局关于无3C认证标志充电宝的一纸禁令,为充电宝行业按下“安全加速键”。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近日深入调查发现,市场中违规操作暗流涌动,有商家在网店里挂上了充电宝3C认证标贴的销售链接,价格低至5元并包邮,还有商家以28元一份(共计1260张贴纸)的价格售卖充电宝3C标签,并标称不零售。(7月1日《每日经济新闻》) 民航局发布禁令,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、标识不清晰或被召回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,这一新规旨在遏制充电宝引发的航空安全隐患。然而《每日经济新闻》的调查却揭开令人震惊的现实:电商平台上,假冒3C认证标贴正以低价泛滥,商家公然售卖“充电宝3C标签”,价格低至5元包邮,甚至批量出售1260张贴纸。这场看似“小标签”的交易背后,实则是一场以消费者生命安全为赌注的逐利狂欢,暴露出市场监管与商业伦理的双重危机。 近年来,充电宝因电池过热、短路引发的航空安全事故频发,其安全隐患早已被科学验证:飞行中客舱压力变化会加剧电池热失控风险,一旦起火,密闭机舱将陷入灾难性后果。3C认证作为国家强制安全标准,要求充电宝通过过充保护、电磁兼容性、材料环保等严苛测试,是守护飞行安全的底线。然而,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、抢占市场,竟将安全认证视为“可伪造的装饰品”,用几元钱的假标签为劣质产品披上“合规外衣”,堂而皇之地流入市场。 假冒3C标签的泛滥,折射出三重恶果。其一,直接威胁公共安全。贴上假标签的充电宝,往往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设计,一旦在飞机等密闭空间发生热失控,后果不堪设想。其二,破坏市场公平秩序。正规企业投入高昂成本进行认证,而造假者以零成本“搭便车”,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将摧毁行业健康发展根基。其三,透支社会信任。当消费者发现“认证标志可随意伪造”,对制度与监管的信任将逐渐瓦解,最终损害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体系。 造假者的胆大妄为,源于违法成本与收益的极端失衡。一方面,伪造标签的技术门槛近乎为零,电商平台监管漏洞为非法交易提供温床;另一方面,现行处罚力度难以形成震慑——即便如青岛某建材公司因伪造3C认证被罚6.72万元,相较于造假带来的暴利仍显不足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商家将“伪造认证”视为“合规成本优化”的捷径,甚至形成“按需定制假标签”的黑色产业链。这种扭曲的商业逻辑,将消费者的人身安全简化为利润计算的冰冷数字。 治理假冒3C认证,需法治与共治双管齐下。 从法律层面,亟需加大惩处力度,依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与《产品质量法》,对制假售假者实施“三倍赔偿+高额罚款”的双重惩戒,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。监管部门应强化电商平台筛查机制,利用AI识别与消费者举报联动,切断假标签的销售渠道。从行业层面,企业需建立溯源体系,如将3C认证码与产品唯一ID绑定,消费者可扫码验证真伪。同时,公众安全教育不容忽视,通过科普3C认证的重要性与辨别方法,提升消费者“拒绝无认证产品”的自觉。 3C认证标志不是一张纸,而是刻在商品上的生命盾牌。当商家将假标签贴上充电宝时,他们贴上的更是对公共安全的漠视、对法律底线的践踏。治理假冒认证,是一场不容妥协的公共安全保卫战。唯有以法治重锤砸碎黑色产业链,以技术手段筑牢溯源屏障,以全民监督织密防护网,方能真正让“3C认证”回归其守护生命的初心,让每一次飞行、每一份消费都建立在安全可信的基石之上。(舒爱民) |
相关阅读: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jjjtsb.com 篮球比分直播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